剛看完《小丑》時,很失落。好哀傷的故事,可這樣談人之於世界的對抵,有點幼稚吧?
但電影卻有個什麼,持續纏祟。非關我喜歡的蝙蝠俠宇宙,非關瓦昆偉大的表演,似乎是那個世界的高速、暴漲、緻密,與逼迫性碾壓前來的節奏。
......我重看與《小丑》高度相關的《計程車司機》《喜劇之王》與《螢光幕後》,然後瞭解到我那麼在意的是什麼:我在這些作品裡一次次被迫凝視,這世界如何將人拆毀、逼至狂亂。而這是我在自己甚至已非常平淡又疏離的日常裡,時刻感到的瀕臨一線的恐懼。
—
「於我而言,在這些電影裡,最大的主角不再是那些人物,而是一個個結實、儼然、不可能穿透、更遑論突破的「結構」,那是某階級或族群的切割及其牢不可破的認見與界線、是以特定秩序運轉的圈子或體系,那是你想望卻怎樣都進不去的地方、是你想對話卻怎樣都碰觸不到的層級。你以為它們是現實的,但其實是抽象的,只要你不作為該個秩序所認可的存在,則你就無法真正對上它。
你的受傷和挫敗不來自他們針對你所做的事,而恰恰是他們的看不見你。你看得見他們,看得見那裡,你走上前去,卻徹底踏空。讓這些電影中主人翁終於崩毀的,在於他們感覺到,自己深刻在意的人生,對於這世界而言,從沒存在過。是以,做得越多、痛得越多,就越可悲。
(……)慢慢的,我想的已不再是關於這個世界的砥礪、抱怨或控訴,而慢慢更接近是一種失望至極的放棄。
我們造出了怎樣的文明?我們維護、鞏固了怎樣的結構,令其凌駕於人性與身體?它不僅是個不成比例的尺度,更成為了無可穿透的抽象,而我們每日每日的活著,所有的憂愁、疼痛、甜蜜、恍惚,真正的真實,反而淪為無法安置亦無法定義的幻覺。
當我再看一次《小丑》,忽略一切情節蜿蜒,就只是凝視瓦昆菲尼斯的身體。敞開或拗屈,舞著動著,或抽搐顫抖。這就夠了,說得已太清楚。這就是「一個人在他自以為隸屬的世界裡」。
https://www.fountain.org.tw/r/post/joker